圜丘壇及其附屬建築的特色

圜丘壇及其附屬建築的特色

天壇是包括祈年殿、皇穹宇與圜丘壇在內的整個天壇建築群的總稱謂,而自古以來專門用於祭天的壇,卻一直沿用着它固有的名稱──圜丘壇。圜丘壇的附屬建築包括皇穹宇及回音壁。

圜丘壇

圜丘壇是乾隆年間的遺物,這是一座圓形的三層壇台,在東西南北四個正方向上出踏階,每層每面踏部均為九級。圜丘壇各層壇台是典型的須彌座式造型,通過圭角及下枋、上枋、下梟、上梟,與束腰的組合,束腰上有精美的雕刻。在上枋的標高上,對應於欄杆望柱,設有排水用的螭首。上枋上即是地栿,及其上的石造欄杆。圜丘壇欄杆與清代宮殿建築台基欄杆一樣,由望柱和欄板組成。欄板上雕出尋杖(禪杖)和淨瓶的式樣,以留出空當。壇外用兩層牆,內為圓形,周長106.4丈(340.48米),高5.9尺(1.89米);外為方形,周長210.1丈(672.32米),高8.6尺(2.75米)。牆皆在東、南、西、北四個正方位上設石築門。門的式樣略近欞星門,並用了六柱三門的形式。在牆之外的東南方位,設有燔柴爐,用來焚燒祭獻給蒼天的祭品,燔柴爐為圓形,其外壁是用綠色琉璃瓦砌成。在祭祀時,一般是先用松枝等燔燒一刳淨牛犢,通過其散播的香氣來迎接昊天上帝之神的降臨。在結束典儀之後,還要將壇台之上的神案上所陳設之供品恭送至燔柴爐中加以焚燒,焚燒的過程也是一個祭祀環節,人們相信經過焚燒而化為煙塵的這些祭品可以上達天庭。因此,在這過程中,皇帝需要恭立一旁來觀看整個焚化過程,稱為「望燎」。除了燔柴爐之外,在圜丘壇牆內外還有瘞坎、燎爐、望燈等,燈杆上會懸掛燈籠,為黎明前的祭天禮儀提供照明,燎爐則是用來將祭天過程中所用的儀式器具,如「祝板」、「祝帛」等最終焚燒,以完成祭天的禮儀過程,這些都是按照祭祀禮儀的需求設置,恰好體現出了圜丘壇的祭祀功能。

相关推荐

听歌app哪个最好用
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

听歌app哪个最好用

📅 07-06 👁️ 141
黑镰短刀哪里多?阴阳师妖刀姬御魂副本攻略
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

黑镰短刀哪里多?阴阳师妖刀姬御魂副本攻略

📅 07-08 👁️ 161
babyzen yoyo+ vs yoyo2 有咩分別?性能大改進?
365bet手机网址是多少

babyzen yoyo+ vs yoyo2 有咩分別?性能大改進?

📅 07-14 👁️ 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