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之前如果要避免推销就要搞懂推销。
一个被推销的故事“喂,在家吗?”
“在啊?怎么啦?”
“我过几天要去你们那边检查水质,到时候一起吃个饭!”
“好啊!”
当我躲在我房间不想出来的时候,大概率又是我家来了我不认识的亲戚。那天一如既往的如此,我躲在我房间,等着我爸和他同学聊完天送人家走。原本我以为和以前一样,聊会儿几个人就出去吃饭去了,我就可以出来了,可是那天他们聊了好久,而且是好几个人,我一开始也没注意,直到我听到几个模糊的词语:水质、净水器、试用等。我知道故事没有如此简单了,我终究是打开了我的房门,出去问我爸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带我到厨房说,新装了一个净水器,我当时是想骂人的,我不知道我爸为什么要装一个没用的东西,然后我问了我爸两个问题:
是他主动打电话给这个同学的还是这个同学主动打电话给他的?这个同学有多少年没联系过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是:他同学联系的他,这个同学已经好几年没有联系了。听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之后我大概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我问了我爸第三个问题,付钱没有,他说没。没就有机会。
下面就是我和净水器卖家的一些对话了。
首先,我一上去就和对面表示,这个东西很好,但是我们家并不需要(主要还是考虑到我爸,不然我肯定会说什么垃圾品牌,听都没听过),然后他就软磨硬泡我,我老爸那个同学还说:你小时候,我还来过你家等等(当时我的内心是:你好意思,专坑同学是吧!)但是这个东西我们家是真的不需要。有几段记忆深刻的对话:
对方:是不是因为没听过我们的品牌,没关系,你可以去淘宝搜索一下,我们的品牌销售往好几个国家了的,放心。
我:不用不用,你们的品牌好,质量好,那是肯定的,我的问题是我们家不需要这个东西。
对方:我们的产品可以试用一个月,一个月不满意,可以退的,我们到时候亲自来拆。
我:没必要,现在拆和一个月后拆是一样的,我们家是不需要这个净水器,一个月后也改变不了这个事情。
......
对方:我们这个东西安上去了,并且已经过个水了。你现在拆是不是不合情理呀。
我:你前面也说了,试用一个月,那一个月也过了水了呀,不还得拆吗?现在就拆了吧,还省得麻烦。
对方:如果拆了,这其中的损失可得你爸的同学负责啊。
我:这哪里来的损失啊。
对方:过个水了啊,这不能给其他用户用了啊!
我:这好办啊,你们是专业的啊,你们肯定有办法啊!
......
对方:我们给你做个实验,看看水的问题?
我:不用不用。
接着就是对方给我做实验测试水的问题:一杯是水管里面的水,一杯是净水器净化过的水,一杯是饮水机里面的水。结果就是:净水器过滤后的水比水管里面的水好,饮水机里面的水比净水器过滤的水好。
我:你看,我们喝饮水机里面的水 100% 的没有问题,净水器过滤之后也只能保证 90% ,我为什么不选择喝饮水机里的水呢,100% 安全的呢?
对方:那是因为我们留下的是矿物质啊。
我:所以回到最初,我说过我相信你们的净水器质量好的,我们家只是不需要,而且喝水不就图个安心吗?100% 肯定是最安心的呀!
最终还是拆了,虽然不是当天拆的。后来我从网上查到它们标价是 3999 元,价格高于很多知名品牌。我在天眼查上面看到这个公司背的官司好几十条,负面新闻上百条。从一篇文章中发现他们的模式就是坑经销商和代理商,低价拿给你,你自己卖,反正我官网把价格标的很高,让你感觉有利可图。
常见的几种推销上面我提到的是最常见的一种推销方式:熟人推销。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推销方式:
熟人推销上门推销进店之后被人推销各种会、活动上被推销我们为什么会被推销成功呢?其实答案只有一个:不会拒绝。但凡能够正面的回绝,那么你就不会被推销成功了。如果拒绝之后仍然被推销成功的,那么很有可能是强买强卖了。
熟人推销为什么我们更愿意相信熟人而非陌生人?
如果让你找几个人去做一件事情,你首先会想到谁,会去找谁?比如让你找人借点钱,帮点忙,你首先想到的是谁,找的是谁?我想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是朋友,同事,家人等,这些人其实可以归属于一类,你的熟人,认识的人。所以我们和陌生人其实是两个群体,如果以「我」为单位,那么「我」和「其他人」就是两个群体,如果以「我们家」为单位,那么「我们家」和「其他人家」就是两个群体,类似的我们可以将人大致分为两个群体,即「我们」和「他们」,这个「我们」可以以自己为单位,比如说,我所认识的人和我所不认识的人,也可以以国家为单位,比如说,中国和外国,你会在意两个你不认识的人之间的区别吗?你会在意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英国人的区别吗?
如果我把一个人划分为「我们」这个范围,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我是认可了这个人,那么在我做的选择内,我几乎全部会倾向于这个人。这其实就是社会认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在所处的同一社会里(大社会,小社会),我们其实大大小小都对其他人有所认同,不管这种认同是来自于身份,民族,种族还是其他。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更相信熟人,因为我们把他划分为「我们」这一阵营,并且对其有一个认同存在。如果你是非洲草原上的一头鹿,你会更相信鹿群还是狮子、老虎、水牛等其他群体呢?(当然我非鹿,不知鹿的想法)侧面也说明了「我们」对于其他,「我们」的安全性更高!中国的家族制度也是这样,家族内部的人安全性会更高,而且在受到灾难时伸出援手的概率更大。
但这也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更容易拒绝熟人还是陌生人?
我想答案都很明晰,拒绝一个陌生人产生的心理负担大还是拒绝一个熟人产生的心理负担大,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而且大概都是相同的。
回到上面那个故事里,我爸爸不好拒绝的原因就在于我爸爸和他同学属于一个认同范围,即「我们」,而我和我爸爸的同学不属于一个认同范围,即「他们」,所以我比我爸爸更好拒绝他的同学。
推销也是类似,当你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同时向你推销一个产品的时候,你大概率会直接拒绝陌生人,但是不一定会拒绝熟悉的人。试着去回忆一下,你父母或者你自己被亲戚朋友推销过某个相对便宜的东西,在你买回来之后发现并没有什么用。比如一些在拼多多上买了杂物。
在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好恶强两倍。——《影响力》
上门推销有一次,有人敲我家房门,上来就说,他们是卖防盗铃的(类似于一种感应器,就是关上门不响,开门就响),我记得当时他们说了这样两句话:
他们是和公安合作的,就是全城都要装。他们是从其他家过来的,其他家都安了。这件事的结果是我家安了这个防盗铃。很显然上面两句话都是骗人的。但是这两句话很有意思,第一句,他提到了公安,公安在一般人心中是什么,是我们政府的一部分,而且代表了官方权威。第二句话,他说别人家都安装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即大家都相信了,你不信我,还不信大家吗?
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上面两句话:第一句其实是一个关于权威的心理效应。当你对于一件事情没有想法的时候,那么有一个相对权威的人站出来表达了一个观点,那么根据他的权威身份,你追随他的观点的概率很大(甚至你有了观点,一个权威的人站出来表达了另外一种观点,你也可能产生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比如上学时的老师就是权威的一种象征,比如国家领袖就是权威的一种象征,比如说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回来第一句话,公安其实在我们心中也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我不知道该不该安装你的产品,但是公安都说要安,那我肯定得安啊。假如你是一名护士,主治医生说,打什么样的针,用什么样的药,你会去思考这对吗?不会,那怕你学过相关知识,你也会去执行主治医生说的话(虽然我觉得可能不对,但是主治医生都这么说了,那肯定有他的道理)。第二句话,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认同,我可能没有把你(推销者)作为「我们」,但是我的邻居呢?我的邻居是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所以我虽然不信任你,但是我信任「我们」这个群体的人。
回到事情本身,理论上我们应该先去证实一下他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再去决策。但是吧,当时是没有证实就做了决策。要牢记一句话,当主动权还在你的手里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来,多思考,再决策。
进店之后被人推销如果你砍过价,你应该会知道一件事情,就是商家一般都会把价格标得很高,而实际成本远低于价格。这也是为什么砍价这一行为会成功的原因?因为双方都有一个期待值范围,这个范围在标价和成本之间,交易双方都处于这个范围那么交易就会成功!
假如你考 59,你本来很伤心,因为没有及格,但是全班成绩出来后,你发现其他同学没有一个考到 50 分,你是全班最高的,这时你的心态可能就会发生转变,虽然我没有考及格,但是我还是全班最厉害的,这次考试的卷子一定是老师出的题目太难,大家都没做出来。人在无形之中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的,这些理由大多都是用来证明自己不行的,虽然我没及格,但是我比他们高呀。在一定程度上,及格就是标准。正如四级的 425 分一样,是一个标准。你考 424 分和你的室友考了 425 分,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你的室友英文水平还不如你,这时你可能会想他们考 425 分的,英文水平也不咋地,还不如我?但是你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考到 425 分,如何考及格。
一个东西好不好,如果有固定标准(比如分数),那么参参照物就是这个固定标准,如果没有固定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就是和另外一个东西进行对比得出来的。
《影响力》书中有那么一个故事:为掌握窍门,一个周末,我陪同销售员跟有意买房的主顾去看房子。销售员(就叫他菲尔吧)负责指点我,帮我完成实习期。我很快注意到一件事,每当菲尔带顾客去看他们想买的房子时,总是先给他们看几套不甚合意的房子。我问他为什么,他笑了。这些房子是所谓的「垫底货」,公司手里总会留着一两套破房子,还标上虚高的价格。这些房子并不打算卖给客户,只是给他们看看的,有了破烂房子作比较,公司手上真正要卖的房子就显得更加合适了。不是所有销售员都采用「垫底」法,但菲尔会用。他说,他带着顾客看了处破烂货,再给他们看真正想卖的地方,对方总会「眼睛一亮」。他喜欢看到他们的那种表情,「等他们先看了几处垃圾房,我给他们找的房子就显得当真妙不可言了」。
你进店选购的时候也会这样,推销员首先会给你看几件十分烂的货物,然后再拿出相对符合你心意的货物(其实你表达出你想买什么之后推销员心理就知道哪种适合你了),这时候的货物本身没什么,但是对比之后会更加符合你的心意。同样的道理,你去买电子产品,有 5000 的预算,商家一开始就给你推荐 10000 的,你肯定觉得不合适,因为预算没这么多,你会明确拒绝,然后给你推荐 8000 的,你还是不能接受,他又给你推荐 6000 的,你一想 6000 和 5000 相差不大了,你想再问问,看看有没有更低的,然后商家和你说,还有一款 5500,这是我们这里最低的了,再经历了一段尴尬之后,你发现一个你觉得可以接受的,那么可能你就会说就这个了就这个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然后在你要走的时候,商家又说,我们这个配套的东西只要 200,也不贵,搭配起来也挺适合的,你一想,也对,我 5500 的东西都买了,这 200 的东西又不贵,买吧,反正日后可能也会需要。这样三番两次一下来,你预算 5000,却花了 6000 多。就好像我当时买西装一样,西装几百块,西装买了之后,一看马甲也不贵,买一个,一看领带也不贵,买一个,一看内衬也不贵,买一个,都花了这么多钱买衣服了,再买双配套的鞋子吧。再买回来穿上之后,我发现领带和马甲并不是必须的,而且不穿其实更好看一点。
虽然上面的事情可能在你身边没真实发生过,但是在你身边大概率发生过购物时超出预算的情况。
这其实就是知觉对比原理和互惠原则以及拒绝——后撤原则给你造成的影响。
知觉对比原理:单独拿一个东西给你判断好不好,你不知道,但是拿一个参照物给你,再问你好不好,你大概就知道好不好了。你的左手放在 20 摄氏度的水里,你的右手放在 80 摄氏度的水里,一段时间后,同时放到 50 摄氏度的水里,两只手的感觉会一样吗?其实不会,你的左手感觉温暖,你的右手感觉凉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商家会拿很贵的东西给你看,他也知道你不会买,但是他还是会给你看,为的就是刺激你。
互惠原则:你刚认识的同事给你一个东西,你不好意思的接受了,你会想着办法的买个相似的东西送回去。所谓互惠,就是我给你恩惠,你也会给我恩惠,相互付出嘛。这也是为什么大街上会有些人抢着给你送东西,然后让你怎么怎么的,你收了别人的东西,你就得给别人办事,不办的话,你会产生亏欠感。
拒绝——后撤原则:这种技巧很简单,一般叫做「拒绝—后撤」术,也叫「留面子」法。假设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请求,为了提高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一个大些的要求——对这样的要求我保准是要拒绝的,等我真的拒绝这个要求以后,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倘若你的要求设置巧妙,我会把你的第二个要求看成是一种对我的让步,并有可能感到自己这边也应该让让步,于是就顺从了你的第二个要求(《影响力》)。
拿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借钱 1000 块,没钱,那给我带碗饭吧!可以可以。
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
各种会、活动上被推销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老人因为购买了很多保健品或药品从而和子女发生矛盾,请问你怎么看?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个问法:老人为什么会认为保健品有用呢?
有专家坐台,专家即权威,很多人都相信专家是不会骗人的。自己的需求,当人体弱多病而又没办法治疗的时候,大多会寄托希望与鬼神,我在听史晋川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时候,里面他有说过类似的问题。投资是讲究回报的,只有回报大于投资这件事才会成立(前提是理性人)。而相信保健品也是这样,投资的是购买保健品的金钱,而收获是成功的概率✖健康的身体,虽然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是健康的身体这个收益足够大,所以回报也是丰厚的。正如烧香拜佛一样:你的投资成本是一炷香和一点功德钱,而你的收益是成功的概率✖你所期望的东西。无论成功的概率有多小,只要你所期望的东西够大,那么你都愿意去求神拜佛。稀缺原则。有时候主办方会说,我们这东西全国独有,其他地方都没有,只有这次机会了,不买就买不着了。其他原因,我暂时没有分析出来,所以暂时不谈。为什么有时候你会相信专家或专业人士的话,首先就是晕轮效应,有些专家只是在某个方面很专业,而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我们会认为他所有方面都很专业。第二,就是他们会通过某些对比让你感觉产品非常优秀,这个在手机发布会上经常看到,假如我这个做得比你好,这就是我的亮点,我要大说特说,这个我没你做得好,我就不说,我只要把我做得比你好的都说一遍,那么我就比你优秀。只比较好的,不比较坏了,俗称「猴氏对比法」。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百度百科)
拒绝推销拒绝推销的方法就是明确拒绝或者委婉拒绝。其实不必产生任何心理负担,我在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和我室友常开一个玩笑:他们叫我办一些小事的时候,我就会拿出书说:第一章,学会拒绝。所以拒绝一个人的时候,不要产生什么心理负担,你不想做的时候,明确的拒绝比拖拖拉拉的搪塞要好,当然你能委婉的拒绝其实更好!
有一个比较遗憾的事情是:我国暂时没有消费者后悔权。但是我国有关于构建这个权力的文章。
内容来自这篇文章:消费者后悔权法律制度的构建
在国外如日本有类似的法律可以解决上门推销这种问题,参考:遭遇受害时
不过既然我们有人提出来了这个消费者后悔权的构建,那么法律的出台是早晚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
大道至简,如何避免推销?明确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