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练纳格尔斯曼的赛后发布会,则进一步将问题聚焦于 “比赛斗志”。他坦言,从比赛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斯洛伐克在斗志上都远远优于德国队,更令人担忧的是,“偏偏这样一支斗志更旺盛的对手,在足球竞技水平上也突然明显高于我们”。
纳格尔斯曼还反思了德国队近十年的状态:“我们早已不是那种能带着满溢的自信踏上赛场、敢说‘即便只发挥八成实力也能应对一切’的球队了。”
为了佐证 “斗志比个人能力更重要”,他举了德国杯的例子:“为什么德丙球队韦恩能一度和拜仁踢成 2-2 平?绝非因为球员个人能力更强,仅仅是因为这份斗志。”
而后卫若纳坦 - 塔的补充,则让问题更具体:“我们丢球权太容易了,比赛中完全没有掌控力。这场失利是我们应得的,今天我们的表现非常糟糕。” 承认失利的合理性,或许是球队正视问题的第一步。
外部的评价同样印证了德国队此役的低迷。《图片报》按照惯例为全队打分,1 分代表最佳、5 分代表最差,而德国队多达 5 名首发球员 —— 沃尔特马德、格雷茨卡、吕迪格、若纳坦 - 塔、纳姆迪 - 科林斯,都拿到了极为罕见的 6 分(相当于负分),维尔茨、格纳布里、斯蒂勒、基米希、米特尔施塔特等核心也仅获 5 分,只有门将鲍曼以 3 分成为全队唯一 “及格者”,这样的评分表,堪称对球队整体表现的 “公开处刑”。
拜仁名宿施魏因施泰格更是直言不讳地批评起国脚们的态度:“我为德国队踢了 121 场比赛,从来没有遇到过态度问题。当你听到国歌,穿上国家队球衣时,你就必须在球场上全力以赴 —— 无论是友谊赛还是世界杯决赛。”
老一代球员的坚守与当下球队的松散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这份批评的重量。
在失利的阴霾下,关于 “团队凝聚力” 的质疑也随之而来。面对 “德国队是否算不上是一个团队” 的提问,基米希给出了回应:“我不会说得那么绝对。我不认为更衣室里不存在团队凝聚力。”
他强调,球员们都具备足够的自省精神,深知 “荣辱与共”,只是需要将理论上的实力转化为赛场上的实际表现 ——“只有当球员们带着必要的态度上场时,才能真正称之为团队”,而德国队 “绝不会因此崩溃”。
一场 0-2 的爆冷,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德国队当下的困境 —— 态度松散、斗志缺失,曾经的自信与统治力早已不在。但从球员的自省、教练的反思到名宿的建议来看,这支球队并未完全沉沦。
下一轮对阵北爱尔兰,既是摆脱垫底的机会,更是重建信心的起点。对于志在世界杯的德国队而言,唯有正视问题、找回斗志,才能避免在 “晋级之路” 上越走越偏,重新扛起 “德国足球” 的荣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