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记者到达米仓古道巴峪关。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总算到了山顶。一块碑,一堵古墙出现在眼前。
据历史记载,巴峪关(又名官仓坪)关门高4.2米,宽4米。不过实地看上去,并没有4米高,洞口也没有4米宽。不知道是不是年代久远,有塌陷的缘故。“这就相当于以前的收费站,来往的背二哥,都要从这儿过。”孙老师介绍说。
借着微弱的信号,我们看了看微信步数,走了2个多小时,脚都开始打闪了,结果才8000步。不敢想象,以前的先人,还要背着近百斤的货物,穿梭其间,该是怎样的艰辛。
孙老师看着年轻而又狼狈的我们,安慰起来:“前些年有次下雪了,我们一行上来考察,结果有将近一半的人没上得来,你们今天还是表现不错了!”我们抱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下山就快多了,踩着来的脚印,总算有了路的感觉。当然,摔得也很快。
到了入口处,一看时间已经过了3个多小时,一看步数总算突破了10000步。平时里只需要1个多小时的路程,米仓道上我们走了整整3个多小时。
不过比起前人,我们的路程并不算长。
3000年间,无数“背二哥”在240余公里的米仓道上步行,一走就是四五天。
即便是到了1907年,17岁的巴中人晏阳初到成都求学,也整整步行了15日。
而如今,和米仓道并行的巴陕高速,已经通车5年,当地人可以1个小时穿越米仓山到达汉中。汉巴南高铁明年通车后,巴中到成都的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以内。
果然,“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蜀道虽难,但只要不断有人,走完一个又一个的10000步,蜀道也不再难。
我们,是巴人的后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