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担心孩子太小没有记忆,更不必过分纠结出去旅行或带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会让孩子减少几天读书的时间。
人生于世间,所见所做所感所闻,无一不是学习,无一不是成长,有时候离开固有的环境,更能帮助孩子开启所有的感知力量,获得教室和书本无法给予的心灵成长。
一个见过世面的孩子,会对物质保持一种天然的宁静,对欲望有着天生的收敛,对精神有着无限的渴求。他能坦然淡定,更加勇敢的面对未来的人生。
我们走那么多路,读那么多书,最终都是为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尽最大的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因为见自己,才是最终的见世面。
01
君子和而不同。
在节目《演员请就位》中,郭敬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
与人相处,最忌讳的一点就是总想证明对方是错的,以及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何况是人的思想呢?
这世界众生皆不同,他们并不在我们上下,而在我们左右。
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讲过一件事情。
宴会上,有一位先生主动找他聊天。并且抛出一句引语,且在旁边加注了对这句引语的理解。
卡耐基听完后,觉得这句解释并不正确,就向那位先生提出了错误。没想到,对方坚持自己的理解,拒不服从。就这样,双方各抒己见,闹得很不愉快。
于是,卡耐基找来一位文学界的朋友主持公正。朋友得知故事的来龙去脉后,便用脚在桌底碰了碰卡耐基,示意他不要说话。然后开口赞同了那位先生的观点,承认他的观点并没有错。事后,卡耐基十分疑惑不解,不知朋友为何要偏袒那位先生。
朋友笑笑说道: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阅读文学资料中也不例外。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的理解都按原著的意思去解读。
与其一直与别人争论解读的对错,不如接纳别人的不同,给别人一个台阶。
这样既尊重了别人,也显得自己有修养。”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阅读文学资料中也不例外。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的理解都按原著的意思去解读。
与其一直与别人争论解读的对错,不如接纳别人的不同,给别人一个台阶。
这样既尊重了别人,也显得自己有修养。”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虽然观点不同,但是彼此尊重。
就像康德说的那样:“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一个层次高的人,不会以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别人之上,能够接纳别人的不同,尊重别人的不同。
02
能享受最好的,能承担最坏的。
最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穿得了奢侈名牌,吃得了粗茶淡饭,坐得了奔驰宝马,住得了茅屋陋舍。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苏轼:“苏轼一生,起起落落,从不消停,但却始终如一的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活得极其洒脱。”
苏轼少年得志,20岁中进士,欧阳修大为赏识他,很快就名声大噪。好景不长,因为文章被诬陷,他从学士沦为了一介农夫。之后的岁月中,他的人生依旧坎坷,从北到南,接连被贬。
他注定飘零四方,居无定所,但这并没有击倒苏轼。每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他都活得骄阳似火。身处顺境时,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身处逆境时,他能承担最坏的,能将就。
尽管人生旅程跌宕起伏,却还是风采依旧。
人这一辈子,无所谓一马平川。俗话说:“事来心应,事去心止。”无论好坏,都是路途中必经的风景。
人生既要能享受风花雪月,又要能承受风雨摧残。
只有这样,才能活得通透。
03
这个世界太大了,谁也没有资格说自己领略过天地万物。
世面,其实是见不完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看众生,去领悟这个世界。
在众人随意评判之时,你能捍卫对方的说话权而不是人云亦云;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你能气定神闲而不是惊慌失措;在众人抱怨苦难之时,你能应人生万变而不是自暴自弃。
如此豁达的人生境界,比见识世界的多面性,或许更为高级。
编辑:极简主义的禅 ID:chan99mini
转载须注明出处
☟
主编:小璞 微信:china_1000
责编:简月 微信:mini99cha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